要判断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借方是增加还是减少,需先明确其科目属性与核算内容。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属于损益类科目,核心用于核算企业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等资产或负债,因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或损失。在损益类科目中,不同科目借方的含义存在差异,需结合“收入类”与“费用损失类”的细分属性判断——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虽名称含“损益”,但本质更偏向“费用损失类”与“利得类”的结合体,其借方和贷方的增减含义需结合公允价值变动方向具体分析,而非简单套用单一规则。
一、从科目属性看: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借方代表“损失增加”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账户结构遵循“利得记贷方,损失记借方”的原则:
当资产(如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价值时,形成“公允价值变动利得”,此时利得会增加当期损益,需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贷方,即贷方代表“利得增加”;
当资产的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价值时,形成“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此时损失会减少当期损益,需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借方,即借方代表“损失增加”。
需注意,“损失增加”本质上是对当期利润的“抵减”——比如企业持有的股票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期末公允价值下跌1万元,需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1万元”,这会导致该科目借方金额增加,同时当期利润因这1万元损失而减少。因此,不能简单说“借方是增加还是减少”,而需明确:借方是“公允价值变动损失的增加”,最终会导致当期损益(利润)减少。
二、通过案例理解:借方记录损失,贷方记录利得
以“交易性金融资产”为例,通过两个场景可直观区分借方含义:
(一)场景1:公允价值下跌(借方记录损失增加)
某企业2026年1月1日购入10万元股票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1月31日该股票公允价值跌至9.5万元(下跌0.5万元)。此时需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失,会计分录为: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5000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5000
此分录中,“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借方增加5000元,代表“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增加5000元”,当期利润会因这5000元损失而减少。
(二)场景2:公允价值上涨(贷方记录利得增加)
若2月28日该股票公允价值回升至10.3万元(较1月31日上涨0.8万元),此时需确认公允价值变动利得,会计分录为: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80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8000
此分录中,“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贷方增加8000元,代表“公允价值变动利得增加8000元”,当期利润会因这8000元利得而增加。
三、关键总结:借方≠单纯“增加”,需结合“损失/利得”判断
对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而言,借方和贷方的增减需围绕“损失”和“利得”界定:
借方:代表“公允价值变动损失的增加”,会减少当期利润;
贷方:代表“公允价值变动利得的增加”,会增加当期利润;
期末结转时,该科目余额(无论是借方还是贷方)会全部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结转后无余额——若为借方余额(累计损失),结转时需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冲减借方金额;若为贷方余额(累计利得),结转时需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冲减贷方金额。
简言之,判断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借方含义的核心是:借方记录“损失增加”,最终导致当期损益减少;贷方记录“利得增加”,最终导致当期损益增加,需结合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方向,而非直接将借方等同于“增加”或“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