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的当下,医保作为民众健康的重要保障,备受关注。职工医保与城乡居民医保作为两大主要医保类型,覆盖了不同群体。然而,二者在诸多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影响着参保人员的权益与保障。了解它们究竟区别何在,对每个人而言都至关重要。
职工医保和城乡居民医保有什么区别?
(一)参保人员范围不同
职工医保:主要面向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在职职工和退休人员,像企业(涵盖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资企业等各类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均在此列。另外,个体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甚至在国内就业的港、澳、台人员及外国人,也有资格参保。
城乡居民医保:主要针对未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群。其中包括本市户籍或持有效居住证的非本市户籍城乡居民;各类全日制高校、中职学校、中小学、幼儿园的在校学生;驻当地的武警官兵;持有有效《港澳台居民居住证》的非从业港澳台人员等。
(二)筹资标准与缴费方式有别
职工医保:由用人单位和在职职工按其缴费基数共同缴纳,一般来说,单位承担较大比例,个人承担较小比例。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时,则需全部由个人缴纳费用。缴费方式通常为每月缴纳一次,单位职工的个人部分由单位每月从工资中代扣代缴。而灵活就业人员可选择按月缴费,也有部分地区允许按半年缴费。
城乡居民医保:费用在集中缴费期内由财政和个人共同承担。各地每年会规定个人缴费标准,如广西2025年度居民医保个人缴费标准为400元/年,同时财政给予补助,当年财政补助670元/年,两者合计1070元/年。其缴费方式为每年缴纳一次,居民可通过线上的闽政通APP、“福建医疗保障”小程序等自主缴费,也能在线下前往办税服务厅窗口、农业银行或农信社(农商银行)柜面进行缴费。
(三)报销待遇存在差异
报销比例上,职工医保通常更高。一般而言,职工医保住院报销比例根据住院费用金额划分区间,如在1300元-3万元(包含)之间,报销比例可达85%;3万元-4万元(包含)之间,报销比例为90%等。而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员在一级、二级、市(县)三级、自治区三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基金支付比例分别为90%、75%、60%、55%。
从报销范围来看,职工医保个人账户使用范围较广,可用于支付参保人员本人在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发生的由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含门诊和住院),还能用于支付在定点零售药店购买药品、医疗器械、医用耗材的个人负担费用。并且,2024年7月底政策调整后,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共济亲属范围扩大至参加基本医保的近亲属。城乡居民医保没有个人账户,主要通过门诊统筹享受门诊费用结算报销,在保障范围的全面性和个人账户使用灵活性上,与职工医保存在差距。
职工医保与城乡居民医保在参保对象、缴费方式、待遇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体现了医保制度设计的精准性与针对性。明确这些区别,有助于民众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参保类型,更好地享受医保政策带来的福利,切实维护自身健康权益,为生活增添一份安心保障。